这个话题本来前两天就想写,因为中方没有公布,就不能乱写,写了也发布不了。
【资料图】
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达美国,中方的正式任命决定今天也正式公布,现在可以说了。
谢锋出任驻美大使一事,中方还没正式对外公布,俄媒就已提前一天披露了这个消息,而且还准确说出名字。
美国媒体也爆料称,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即将到任,最早将于当地时间5月23日抵达华盛顿履新。
在日本参加G7会议的美国总统拜登,不早不晚,偏在这个时候,冒出了一句“美中双边关系即将很快解冻”的说法。
因此俄媒指出,新任驻美大使的到来,说明中国“希望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这也与拜登在G7峰会期间所说的那句话暗暗相合。
敏感的外国记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问题,公然在2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提问。由于当时中方尚未正式宣布,发言人毛宁只是表示,“中方重视中美关系,但关于新任驻美大使的消息,建议记者关注外交部网站的更新”。
毛宁这一回答没有否认,实际上就是承认;但是为了不落下中国“希望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的把柄,她也没有承认,只是要“记者关注外交部网站的更新”。
因此网上还有一种议论:中国的保密工作也做得太差了吧,为什么中方没有宣布的事情,美国、俄国都已经知道了呢?还有人说,俄美对中国内部事务“了如指掌”,难道咱们的政府部门已经“被渗透成筛子”了?
其实,这是不了解外交政策、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瞎担心、瞎议论,俄美知道谢锋出任驻美大使的事情,并不等于中国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更不等于中国的已经“被渗透成筛子”了。
先说程序。
驻外大使的任命,直接关系两国关系的协调和各项事宜的推进,需要一系列规范完善的程序。国内的程序大致有,外交部提名,立法机构讨论,国家元首任命,这些虽然繁琐耗时,但还不是更重要的。
最重要的一条是驻外大使的任命,必须征得驻在国的同意。中国驻美大使的使命,必须征得美国的同意;反过来,美国驻华大使的任命,也必须征得中国的同意。如果驻在国不同意,派出国必须考虑更换人选。
这是国际外交公约的规定,也是国际外交实务的惯例。《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4条第1款明确规定:“派遣国对拟派驻接受国之使馆馆长人选务须查明其确已获得接受国之同意。”
2021年8月4日,美国总统提名波兰裔马克·布热津斯基担任美国驻波兰大使一职,但是波兰政府不同意这个人选,这就使布热津斯基无法出任波兰大使,不得不重新更换人选。
有了这条规定和惯例在,又鉴于当前中美关系波折不断的实际情况,中方在确定驻美大使人选后,不可能不首先向美国通报,只有得到美国的同意,中方才能正式公布任命。
这也就意味着,谢锋即将出任驻美大使的消息,美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更早地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得知,这一点也不意外,一点也不是机密,更不存在泄密、渗透这种无稽之谈。
美国知道了,俄罗斯、日本等其他国家很快也就知道了,这也不必意外。因为美国人善于炒作某些有利于自己的消息,也善于故意放风把某些消息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炒作。
再说时间。
其实,关于谢锋可能出任驻美大使的消息,早在去年12月秦刚回国就任外交部长的时候,就有这种猜测了。
秦刚回国出任外交部部长后,这一职位一直空缺了5个月,这在中美建交以来还属首次。因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哪怕两国关系遇冷,还是有大量重要、具体和繁琐的事务要沟通要协调的。
虽然最近中美关系还没有缓和,但两国的互动明显增多,尽快派遣驻美大使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程序没有完全走完,官方没有正式宣布,但是美国只要不反对,谢锋就可以开始就任的各项准备工作了。至少包括与美国外交部门、美国驻华使馆的沟通,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还特意为谢锋大使设宴饯行。这些行动与消息,不可能让鼻子灵敏的新闻记者一点也感觉不到。
只是由于还没有正式宣布,外交部发言人也不能提前宣布,因此只能打马虎眼,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了。
实际上,谢锋是23日晚上到达美国的,中国的正式任命决定24日发布,时间衔接上非常紧凑。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也许是最近的中美关系比较复杂,变数较多,因而也让一些或许无意或许故意的人,多想了一些,多说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