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焦点快看

央视新闻 2023-06-21 15:01:34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如果这2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相关的文章。

篇1: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


(相关资料图)

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怎样认识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

① 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 观看课本P87 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 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 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情况如下:

物体发生了形变

弹簧

竹枝

小球

足球

攀吊

钩码

熊猫

① 弹簧变长了

② 竹枝发生弯曲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③ 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④  足球运动方向改变了

物体浮沉条

物 体

作用

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

3、概括:

① 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4、演示、观察、思考:

① 演示并观察:

a. 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 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 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5、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

② 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 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b. 棒击小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

受力物体?

c. 头顶足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然后教师讲解、更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观察:

网拍击球,使球变形,但同时拍网也变形了。

(多媒体投影)

2、引导分析:

桌 子

网 拍

3、实验、投影:

①如图所示,将两根磁铁 N S N S

分别放到两辆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到平滑的桌面上,观察现象。 N S S N

②多媒体投影(并带领学生分析)

a. 甲、乙两人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

两人的运动情况。

b. 放有磁铁因异名磁极相吸的小车从两边向中间运动;

c. 放有磁铁因同名磁极相斥的小车往两边运动.

4、做一做:

用手拍课桌,手感到疼。(力的作用分析如下)

桌 子

5、概括:

① 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例、实验、投影说明了什么?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F1

F2

② 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③ 指导学生填好教材P89方框中的空格。

6、教师讲解:

研究力的时候,必须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在

上述实验和投影中

对于人:甲推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推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是同时发生的。

a. 对于磁铁:甲吸引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吸引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同时发生。 对于同名磁极相斥,也具有同样道理。

8、问题:

人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

(提问学生后多媒体投影)

9、想一想:

① 多媒体投影:足球运动员踢球、顶球、接球时的动画。

② 请学生回答:足球运动员在踢球、头顶球、守门

员接球时施力情况、受力情况如何?足球的运动状态在甲、乙、丙三个运动员处相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力的单位

长期以来,力的单位有多种,很不统一,如:斤、磅、公斤、千克力等等,这样不利于各国间的文化科技的交流,直到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后才趋于统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为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那么1牛的力到底有多大呢?看:大屏幕投影

2、人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请同学们回去后实际做一做,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3、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4、下面几个物体(蚂蚁、大型拖拉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拉力或推力,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投影。

巩固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力可以是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课堂讨论

物理课本P90 作业 2、3

作业处理

1、认真复习课本和指导书中本节内容,预习下节知识《怎样表示力》。

2、书面作业:课 本 P90 作业 1、4

指导书 P58 练习4、5、6

篇2:初中物理《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写出欧姆定律的公式;

2 经历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理解欧姆定律所提示的电路法则;

3 初步了解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4 会进行欧姆定律的变形,并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5 通过探究过程,了解物理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

1 欧姆定律内容;

2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园丁

三、教学难点:

1 用物理方法经历探究得到欧姆定律的过程;

2 对物理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而得到规律。

四、教学内容:

1.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4-1,导体中的电流与什么有关?

分组讨论:回忆并交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

那么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

(1).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引导学生回忆,利用自身的经验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注:利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猜想。当然可能有其他猜想,不反对,用实验检验。

3.分组实验方案的设计

a.要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用什么显示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呢?

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显示电压和电流。

能否设计一个电路测量三个需要的物理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出一个合适的电路图。

电路图1

b.导体中的电流与两个因素有关,用什么物理研究方法来研究呢?

讨论、交流:控制变量法。

(1)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呢?

交流、讨论: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如何变化。

提示:我们可让电压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有没有成倍增加。

(2) 如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呢?

利用上一个设计方案类似地讨论出方案。

电路图2

参考方案:

保持电压不变,让电阻成倍增加,观察电流是否是成倍地减少。

在上述的设计中,第一步要改变电阻两的电压,以及第二步要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应该在电路中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交流讨论:在电路中加入滑动变阻器。并设计出最终的电路

在实验前,请学生思考在连线以及闭合开关前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参考答案:

1.开关要断开;2.滑动变阻器阻要调到最大的位置。

布置实验任务,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巡查。注意观察学生:

4、分组实验:1.观察学生有没有按计划实验。

(1)有没有注意连线的注意点(2)有没有将电压成倍增加(3)有没有将数据记入表格。

2.分两个实验进行探究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将学生的结论与欧姆定律进行对比: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比。

公式:I=U/R

单位:I(A)、

U(V)R(Ω)

1A=1V/Ω

五、课后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

七、教学反思:

篇3:八年级物理沪粤版怎样认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怎样认识力教案:

6.1 怎样认识力

一.教材分析

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还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力”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离开力,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要.力学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力,辨别力.而这一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同时对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等概念由一个粗略的了解.而这一节则要让学生认识物理中力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什么,为以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作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通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三要素

难点:

1,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力的初步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实例,将“蚂蚁,运动员,起重机,水流,磁体”等用“一个物体”来概括,讲“物体,杠铃,重物,物体,磁体”等用“另一个物体”来概括,将“推,拉,提,压”等用“作用”来概括,从而建立力的初步概念;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内容需要1课时.

五,教具

溜冰鞋两双.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多媒体投影): 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

蚂蚁 拉 物体

运动员 举 杠铃

起重机 提 重物

水流 推 物体

磁体 推 磁体

(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

(1) 力是什么

(2) 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存在必须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1.多媒体展示书本图片

(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

(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多媒体展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

A选甲,乙两同学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两人的运动情况.

B.选一组的同学用手拍课桌,让同学谈感受

2.概 括:

(1)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四.力的三要素

1.学生活动

A.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

B.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

C.甲乙同学生报告自己的感受

2.概括

A.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B.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七,巩固小结

八学生练习

篇4:第二册怎样认识力

第二册怎样认识力

课    题  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  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  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怎 样 认 识 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    观察、演示:

①   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   观看课本P87 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   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   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情况如下:

物体发生了形变

弹簧

竹枝

小球

足球

攀吊

钩码

熊猫

①                                弹簧变长了

②                                竹枝发生弯曲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③                               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④ 足球运动方向改变了

物体浮沉条

物 体

作用

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

3、概  括:

①   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3、    演示、观察、思考:

①   演示并观察:

a.      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     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   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4、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

②   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      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b.     棒击小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

受力物体?

c. 头顶足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然后教师讲解、更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

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观    察:

网拍击球,使球变形,但同时拍网也变形了。

(多媒体投影)

2、    引导分析:

桌   子

网   拍

3、    实验、投影:

篇5:物理教案,怎样认识力

物理教案,怎样认识力

怎样认识力教案,好学网为八年级学友整理 本课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 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 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怎 样 认 识 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 ① 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 观看课本P87 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 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 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情况如下:   物体发生了形变 弹簧 竹枝 小球 足球 拉 攀吊 击 顶 钩码 熊猫 棒 头 ① 弹簧变长了 ② 竹枝发生弯曲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③ 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④ 足球运动方向改变了   物体浮沉条 物 体 作用   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   3、概 括: ① 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3、演示、观察、思考: ① 演示并观察: a. 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 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 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4、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 ② 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 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好学网物理教案 www.haoxuee.com/a/jiaoshiyuandi/zxja/wuli//1126/120936.html

篇6:初中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初中物理什么是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篇7: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力 》 教学设计

柘溪镇中学  喻思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篇8:物理《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 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一: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结论二: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liuxue86.com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练习(见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作图方法:三“标”一“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压桌子、同学间相互推等,然后交流实验的发现。

师结合课件表述: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C )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篇9: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沪粤版怎样认识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还是在尖端的科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力”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离开力,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因此,认识“力”,研究“力”,运用“力”显得十分必要.力学知识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力,辨别力.而这一章,主要学习力的初步概念,同时对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等概念由一个粗略的了解.而这一节则要让学生认识物理中力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什么,为以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作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通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三要素

难点:

1,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力的初步概念;

(2)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三要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实例,将“蚂蚁,运动员,起重机,水流,磁体”等用“一个物体”来概括,讲“物体,杠铃,重物,物体,磁体”等用“另一个物体”来概括,将“推,拉,提,压”等用“作用”来概括,从而建立力的初步概念;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内容需要1课时.

五.教具

溜冰鞋两双.

篇10: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沪粤版怎样认识力教案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多媒体投影): 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

蚂蚁 拉 物体

运动员 举 杠铃

起重机 提 重物

水流 推 物体

磁体 推 磁体

(补充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

(1) 力是什么

(2) 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存在必须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篇11: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沪粤版怎样认识力教案

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1.多媒体展示书本图片

(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

(学生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多媒体展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

A选甲,乙两同学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两人的运动情况.

B.选一组的同学用手拍课桌,让同学谈感受

2.概 括:

(1)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四.力的三要素

1.学生活动

A.学生甲在门上同一点用大小不同的力推门

B.学生乙在门上不同点用大小相同的力推门

C.甲乙同学生报告自己的感受

2.概括

A.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B.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七.巩固小结

八.学生练习

篇12:什么是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什么是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课题

第八章  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设计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 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学生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同步训练》

四板书

第八章        第一节 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说明

篇13: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什么是力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4、知道力的单位:牛(N)。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概念及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钩码、小球、磁铁(两块)、小车(两辆)、铁钉、碎纸屑、丝绸、玻璃棒;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整套设备、辅助教学光盘等。

教学方法

演示、多媒体投影、观察、讲解、讨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怎样认识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怎样认识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

①观察实验:钩码挂在弹簧下出现的情况;

②观看课本P87熊猫攀吊竹枝的图片;

③观察实验:用玻璃棒击小球的情况;

④多媒体投影:钩码挂在弹簧下的情况、棒击小球时的情况以及足球运动员头顶球时的动画。

2、带领学生记录并分析①②情况、③④实验及投影的

3、概括:

①请学生回答:(a)力是什么?(b)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②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讲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状态的改变

3、演示、观察、思考:

①演示并观察:

a.砝码离开手后能下落;

b.磁铁吸引铁钉,用纸把铁钉包起来后磁铁仍能

吸引;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不接触碎纸屑,能把碎纸屑吸引起来。

②多媒体投影上述三种现象。

思考: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得出并多媒体投影: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4、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①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力的物质性),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②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a.大熊猫攀吊竹枝,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b.棒击小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

受力物体?

c.头顶足球,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然后教师讲解、更正并进行多媒体投影)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观察:

网拍击球,使球变形,但同时拍网也变形了。

(多媒体投影)

2、引导分析:

3、实验、投影:

①如图所示,将两根磁铁NSNS

分别放到两辆小车上并

将小车放到平滑的桌面

上,观察现象。NSSN

②多媒体投影(并带领学生分析)

a.甲、乙两人均穿滑冰鞋,当其中一人用力推时,

两人的`运动情况。

b.放有磁铁因异名磁极相吸的小车从两边向中间运动;

c.放有磁铁因同名磁极相斥的小车往两边运动.

4、做一做:

用手拍课桌,手感到疼。(力的作用分析如下)

桌子

5、概括:

①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例、实验、投影说明了什么?

②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多媒体投影)

③指导学生填好教材P89方框中的空格。

5、教师讲解:

研究力的时候,必须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在上述实验和投影中对于人:甲推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推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是同时发生的。

a.对于磁铁:甲吸引乙的力来说,甲施力,乙受力;而对乙吸引甲的力来说,乙施力,甲受力,同时发生。对于同名磁极相斥,也具有同样道理。

6、问题:

人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

(提问学生后多媒体投影)

7、想一想:

①多媒体投影:足球运动员踢球、顶球、接球时的动画。

②请学生回答:足球运动员在踢球、头顶球、守门

员接球时施力情况、受力情况如何?足球的运动状态在甲、乙、丙三个运动员处相应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力的单位

长期以来,力的单位有多种,很不统一,如:斤、磅、公斤、千克力等等,这样不利于各国间的文化科技的交流,直到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后才趋于统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为纪念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那么1牛的力到底有多大呢?看:大屏幕投影

2、人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请同学们回去后实际做一做,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克)。

3、手托物理课本的力大约是3牛。(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4、下面几个物体(蚂蚁、大型拖拉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拉力或推力,请同学们看多媒体投影。

篇14: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1、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5: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1. 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 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例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进行新课

一、力的平衡

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否则这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图6—2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方向加速运动。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物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体将发生转动。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四、二力平衡拓展

1.力的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受到的力之间没有关系

2.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平衡力:两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

【课堂小结】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也称为平衡状态;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平衡力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布置作业】

课本113页1、3题

同步探究本节练习题。

篇16:初中物理力知识点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

(1)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压强

1、压力:

①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②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③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⑤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同时改变前二者

七、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⑴、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⑵、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1、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 结论:

大气压p0=760mmHg=1900px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⑷ 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2、标准大气压——支持1900px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1900px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米内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4、测量工具:

⑴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⑵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5、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八、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浮力的大小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3、公式:F浮 = G排=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九、浮力的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

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

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十、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

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十一、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

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③总功: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W总=FS

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W有用/W总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③公式:P=W/t

④单位:瓦特(W)、千瓦(kW) 1W=1J/s 1kW=103W

十二、动能和势能

1、动能

①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②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③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十三、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篇17: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2)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 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

“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4)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

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

篇18: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   年级物理   章  节《     》

下面我从6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教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教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

篇19: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学生会提到: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将要运动、产生在接触面上等。都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教师总结用物理语言得出摩擦力定义。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

任务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学生会很快答出:方向和作用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学生猜想不全面,引导学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实验: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用什么不同力?用大小相同的力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或准备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什么不同力?学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4、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3。)

任务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指导学生看课本61页科学世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通过改变摩擦力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到科学的意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4。)

(三)达标训练:

导学案:1、2、4、5

(通过1、4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2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通过5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

(四)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应用了那些摩擦知识?

(检测对摩擦力的认识、及目标3、4的达成)

篇20: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

★ 初中物理参考教案

★ 物理课堂力教案设计

★ 初中物理电压表教案

★ 力的教案

★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案

★ 初中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 科学之旅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 初中二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教案有哪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热文推荐 更多

初中物理怎样认识力的教案|焦点快看

2023-06-21

当前播报:科学家获取免疫药物设计通用法则,迎接数据驱动药物发现的新拐点

2023-06-21

全球信息:玉兔传奇故事_185狐月玉兔传奇

2023-06-21

拖欠农民工工资会被判刑吗

2023-06-21

天天看点:云南穷学生,每天走4公里路上学,因一张照片火遍全网,为啥?

2023-06-21

早期项目|「4K花园」专注超高清技术应用,帮助打造VR生态

2023-06-21

全球最资讯丨东方表行集团发布年度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2.95亿港元 同比下降18.5% 每股拟派29.5港仙

2023-06-21

广佛肇高速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2023-06-21

中信建投:“中特估”行情依然有望成为市场投资主线

2023-06-21

申华控股:6月20日融资买入506.33万元,融资融券余额1.47亿元

2023-06-21

环球快资讯:SJVN将在印度建设5GW可再生能源项目

2023-06-21

海南澄迈无名男尸案告破!竟是贪污受贿在逃19年的嫌疑人_今日热讯

2023-06-21

世界要闻:存款利率进入“2.0时代”:中小银行高息差揽客,存款“搬家”现象再现

2023-06-21

小型数控切割机(关于小型数控切割机介绍)

2023-06-21

新奥亮相中国城博会 展示数智城市新图景

2023-06-20

环球热议:展现青岛文明形象!三名大学生落水,他们仅用时三分钟完成紧急救援

2023-06-20

王力安防(605268.SH)股东共久投资持股比例被动增加至5%以上

2023-06-20

秦雍城发现时代最早秦国大型建筑遗址 为春秋时期建筑遗址|当前热文

2023-06-20

天天快报!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五号卫星

2023-06-20

2023昆明壹城青年音乐节入场须知(附禁止携带物品)

2023-06-20